作者 | 周宇恒炒股配资交流
编辑 | 蔡羡锋
3月24日,豫园股份发布了2024年年度报告。
报告显示,豫园股份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469.24亿元,同比下降19.30%;归母净利润仅为1.25亿元,同比骤降93.81%;扣非净利润更是亏损21.09亿元,较2023年增亏367.43%,创下自1992年上市以来的最差业绩。
值得注意的是,豫园股份在2024年前三季度还保持11.6亿元盈利,但第四季度单季亏损超10亿元,导致业绩出现断崖式下滑。
01
豫园股份作为复星系"地产+消费+金融"多元化布局的重要载体,旗下各业务板块在2024年均面临不同程度的下滑。其中,产业运营业务营收达到340.34亿元,同比下滑18.37%,毛利率为12.16%;商业综合运营与物业综合服务营收为28.52亿元,同比微降1.47%,毛利率为42.46%。
与此同时,物业开发与销售业务面临较大压力,营收为100.38亿元,同比大幅下滑25.96%,毛利率仅为3.89%,较上年减少7.40个百分点。
2024年,豫园股份共计实现销售金额97.68亿元,销售面积67.71万平方米,远低于行业领先企业水平。为加速库存去化回笼资金,豫园股份不得不采取降价促销策略,导致物业开发与销售业务毛利率下滑至个位数。
同时,珠宝业务作为其在消费板块的重要收入来源,2024年受到国际金价波动及消费需求疲软的双重冲击,核心品牌营收299.77亿元,同比下降18.38%。
此外,2024年末公司资产减值损失及信用减值损失约为9.65亿元,较上年同期的5.18亿元明显增加,主要源于部分存在减值迹象的房地产项目计提减值准备同比增加。
为应对多重压力,豫园股份果断调整战略,确立“拥轻合重”为核心经营思路,迅速展开行动:一方面,于2024年成立豫园商置集团,高效整合商业管理、地产开发、物业管理业务;
另一方面,积极推动非核心资产退出,相继出售日本北海道星野度假村、上海星光耀广场等项目,合计回笼资金超30亿元。并保持适度投资,以17.9亿元竞得三亚海棠湾国家海岸休闲园区地块,但表示不排除引入战略合作伙伴共同开发。
同时,豫园股份录得的投资收益为19.68亿元,较上年同期的29.8亿元大幅减少,主要是由于2023年公司以4.5亿美元出售IGI集团80%股权获得丰厚投资收益,而2024年缺乏类似规模的资产处置收益。
02
豫园股份的业绩困境并非个例,而是当前国内消费零售与房地产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。
在资产结构层面,豫园股份有息负债规模高达354.63亿元(不含短期非金融机构借款、黄金租赁等),其中短期债务占比61.07%,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,导致财务费用居高不下,侵蚀利润空间。
目前,流动性压力已成为行业普遍面临的挑战。豫园股份2024年末货币资金为106.9亿元,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42.53亿元,同比下降10.41%。
在业绩大幅下滑的背景下,豫园股份仍拟实施7.38亿元现金分红方案(每10股派1.9元),对应分红率高达589.51%,远超A股房地产企业32.5%和消费类企业30%-35%的平均水平。
从股权结构看,控股股东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及其关联方合计持股61.88%,将从中获得4.57亿元分红,引发市场对大股东回流资金的质疑。
虽然豫园股份近期推出双重股权激励计划,覆盖186名核心员工,设定2025-2027年收入增长目标,但该激励机制主要集中在收入增长方面,对利润、现金流等关键指标关注不足,可能导致管理层为追求短期收入增长而忽视长期可持续发展。
从资产运营效率看,豫园股份2024年总资产周转率为0.38次,同比下降16.41%,"地产+消费"的业务模式尚未形成有效联动,各业务板块更多是简单相加而非有机融合,无法产生1+1>2的协同效果。
要知道,同为复星系的海南矿业,通过收购阿曼油田加速国际化布局,2024年上半年境外营收占比达45.57%,在市场下行周期中表现相对稳健。而豫园股份的多元化布局则缺乏清晰主线,在多个赛道同时发力却未能形成突出优势,反而稀释了管理资源和资金投入。
总的来说,在当前消费需求不振、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的背景下,豫园股份同样面临着行业性的困境。另外,豫园股份提出了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505亿元的目标,但在缺乏消费复苏和地产市场反弹的有力支撑下,这一目标的实现难度依然较大。
免责声明:本文内容仅供参考炒股配资交流,文内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请读者谨慎作出投资决策。